仅仅半个月时间,核酸检测公司便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急剧变化。
近日,朴石医学成为第一家破产的核酸检测公司,一男子因工资争议纠纷,申请对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执行案款6万余元,法院经查询却未发现该公司有可供执行财产。此外,这家公司曾在今年6月因核酸检测造假被列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多人因此被逮捕、发起公诉。
朴石医学案仅仅是核酸造假的冰山一角。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多地开展大范围核酸筛查,核酸企业的暴利和造假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被查的核酸检测机构超11家,涉及济南、郑州、合肥、上海、北京、兰州等地。
但随着核酸需求日益增长,核酸检测相关企业仍在争议中前行,直到11月底,沪深交易所宣布对核酸企业上市从严审核,新冠检测上游材料商翌圣生物第一个倒在枪口下。而随着疫情管控政策调整,核酸检测业务增长即将走到尽头,相关企业扎堆上市的场景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面对疫情管控政策调整下不断出现的阳性病例,12月7日发布的“新十条”提到,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可开展抗原检测。12月8日有关部门又发布居家治疗人员指南,明确居家治疗人员根据相关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成都、广州、北京、重庆等多地也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
这也意味着,核酸检测结果不再是唯一依据,抗原检测结果也得到认可。随之而来的则是抗原检测产品的迅速脱销,许多地方“一盒难求”。
京东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11月28日至12月4日,京东健康的抗原检测试剂盒成交额环比上周增长344%。中泰证券研报显示,国内新冠抗原检测产品采购需求单月或达560亿元,“抗原检测试剂市场规模将达6000亿”这一词条也迅速冲上热搜。
核酸退潮后,抗原紧接着变得十分紧俏,相关概念股股价异动,而目前通过审核的抗原检测产品中,多款产品的生产企业既有核酸业务也有抗原业务。
抗原会成为下一个核酸检测,给这些企业“续命”么?
01
2015年,周明强成立北京京畿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主要做分析检测业务,包括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环境和水质监测、纺织品检测。创业七年,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员工85人,典型的中小型企业。
疫情到来后,周明强看准机会参与进核酸检测大生意。2020年11月20日,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成立,北京京畿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占股85%,也就是说,周明强是朴石医学的实际控制人。成立公司后,周明强搞了一个集装箱式的检验实验室,开始跑马圈地。2021年初,朴石医学跻身北京第一批合格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名单。
2022年5月,朴石医学承担了北京房山区大量核酸检测工作。全员核酸样本数量大、时间紧、任务重,然而朴石医学检测能力却十分有限,为了按时交差并从中牟利,朴石医学未将样本检测完毕,就直接出具阴性报告。这种做法导致实验室原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量,疾控中心一一核对,事情很快败露。
5月21日,朴石医学被北京市公安局立案侦查;11月18日,检察机关以其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向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实际上,直到出事,朴石医学也只是一家参保人数不超过10人的小微企业,与其他已经上市,或者正在冲击IPO的核酸检测相关公司来说,朴石医学的业务量可谓九牛一毛。
如号称“基因检测第一股”的华大基因,在其主营业务中“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与核酸检测密切相关,而根据财报数据,这两项业务在2020年同比增长超700%,在总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23.3%上升到2020年的74.21%。
此外,还有多家靠核酸检测业务快速起飞的公司正排队冲击IPO。今年以来,IPO市场已有康为世纪、达科为、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5家核酸检测概念企业过会,其中康为世纪已在今年10月登陆科创板,而致善生物、瑞博奥、菲鹏生物三家IPO则出现了卡壳情况。
02
5家过会企业中,除康为世纪外,其余四家都选择闯关创业板,其中达科为在今年7月25日过会后,已经在10月14日提交了注册申请,而其他三家过会后,要么迟迟未提交注册申请,要么申请迟迟未能获批。
创业板对于申请公司业绩有一定要求,比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近两年增长不低于30%等。
监管层面迟疑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业绩受疫情影响较大。以致善生物为例,2019-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9858.22万元、3.29亿元、4.76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85.74万元、1.02亿元、1.14亿元,2020年无疑是公司重要节点。深交所披露的审核会议结果也显示,致善生物新冠类产品销售收入是否存在可持续性,以及业绩下滑等风险曾被追问。
根据创业板相关要求,发行人应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募集资金也应有明确用途,且只能用于主营业务,换句话说,创业板是帮助有潜力的公司扩张的融资渠道。
而从招股书相关数据来看,近两年来核酸检测相关企业业绩持续爆发式增长,不存在缺钱的情况;而如果募集资金用于主营业务,在企业准备IPO的今年上半年或许说得过去,放在现在却已经失去了市场说服力。
客观来说,全员核酸检测一度是防止疫情影响扩散的利器,得到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东吴证券今年5月的一份研报认为,假设所有二线以上城市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一年的成本上限1.7万亿元,占2021年全国GDP的1.5%,但即便如此,常态化核酸也远远低于“静默”的机会成本。
但随着核酸结果造假、实验室管理不当等负面消息持续曝出,核酸检测产业链背后复杂的商业利益关系也浮出水面。
11月23日,上交所官网披露,鉴于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对翌圣生物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
上交所打响了核酸检测企业上市从严审核的第一枪。
03
监管部门宣布“从严审核”上市流程后短短半个月,全国主要城市陆续宣布,地铁、公交、商场等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结果,曾成为全国人民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核酸检测需求急速下滑。
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成为历史,多家涉核酸检测的上市公司表示,业务将回归到2020年前的常规业务上去,对业绩的影响将在2023年逐渐显现。
疫情管控政策调整后,不少地方出现了病例激增的现象,尤其是“新十条”宣布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可采取居家隔离后,抗原试剂迅速成为了紧俏商品。一位北京居民表示,外卖平台的抗原现货一周前就已经售罄,目前只能通过快递发货;上海居民簌簌则表示,部分地方还能买到现货,但库存紧张。“每家药店门口都有几个外卖员,大家都在买药买抗原。”簌簌表示。
过去几个月,抗原相关上市公司股价迎来暴涨,龙头股九安医疗从10月初的4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的60元水平,涨幅近五成;安旭生物目前股价在100元附近徘徊,较9月底80元左右的股价也有20%以上的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抗原产品获批的企业中,很多也都有核酸业务,比如谱尼测试、诺唯赞,都曾靠核酸检测业务获得过高速增长,又早早布局了抗原业务,继续吃新冠检测的红利。券商研报“抗原检测产品单月需求560亿”的估计也加剧了外界的担忧。
但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向盒饭财经表示,C端零售是小头,政府后续政策才是抗原需求的最大变数,她认为抗原可能比核酸检测生意更加不可持续。“慢慢地完全放开了,自然就没那么多检测需求了。”该人士表示。
类似预期反映在二级市场上就是,12月初,抗原业务相关企业普遍迎来10%左右的股价下跌。
未来一段时间,核酸、抗原在一定范围内仍旧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可观的营收和利润,但过去两年的暴利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而有了核酸造假的前车之鉴,监管部门也不会放任抗原检测成为新的造富神话。
参考资料:
《核酸检测企业IPO“从严审核”第一枪:翌圣生物突遭取消审议,业绩持续性成疑》华夏时报
《核酸检测点大撤退背后:暴利外衣下的破产与贷款度日》网易清流工作室
《核酸检测逐步退出 地方财政压力求解》经济观察网
《核酸企业排队上市,偶发业绩能走多远?》北京商报
《被举报的华大基因,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两年半赚了84亿》一见财经
本文授权转载自盒饭财经(daxiongfan)
撰文 |刘星志 编辑 |赵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