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宇宙:本站分享元宇宙相关资讯,资讯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平台立场无关,仅供参考.

何为驱动Web3的时代精神?

  • 零识区块链
  • 2022年12月01日09时

【引言】如果说第2、3次工业革命,以及Web1.0Web2.0都是生产力的提升,那么区块链革命带来的将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引发的生产关系改变,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结束封建制度。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我想讨论的是这背后推动变革的文化思潮和时代精神。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原理其实公元1世纪就产生了,但只有当政治、资本、劳动力、商业场景、市场等条件成熟才能真正改变社会运行的范式。而使用技术的终究是人,如果当时没有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启蒙运动,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精神宣扬的理性时代精神,这些转变也难以实现。(全文4500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写在前面】自从我开始坚持每月一篇写这个公众号,发表自己对Web3的一些思考,每次碰到老朋友,他们都似乎不明觉厉,然后问Why?在很多时候我不愿表现得像一个喋喋不休的布道者,借这篇文章转告大家,我为什么怀有这样的信念,以及我们在商业层面具体在Build一些什么(附在本文最后)。

像我这样的中年人周遭常常会出现一种论调:“青年一代不如一代”。那么,持这种观点的人如何看待近期年全国各地年轻人出乎意料的行动呢?伍迪·艾伦在他电影《午夜巴黎》里说: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过去的时代比现在更好”,“这是那些无法应对当前生活的人,所产生的浪漫主义的缺陷。” 青春是种勇敢和神奇的力量,破坏与建设如影随形。当国内年轻人失业率来到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高点,无处安放的旺盛自然会寻找溢出的裂口。青年文化一直是我关注的领域,我把抵抗和创造作为青年文化的底色,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写过:

那么这个时代被年轻人视为最大的“霸权”会是谁呢?社会管理各种主体为了消除不确定性而施行的许多“控制性干预”,愈演愈烈的”中心化控制“似乎来到了一个临界点。Web3是一个过去从未出现过的场所。。。

DKan,公众号:1stRow从热搜“年轻人为什么”到读懂青年文化

当时仅仅从狭义的文化“创作者”角度去审视可能产生的变迁,但忽视了文化更宏大的意义。有位同行经历这两天事件之后,在朋友圈中发问“我为什么执着于Web3?”,她自答道:“我很难改变那些苦难,抑或是正当或不正当的文明差异。但执着于Web3或许就有机会去推动「文明」这辆列车的车头。我坚信许许多多进入这个行业的朋友都背负着这一宏大的理想「用技术托底文明」。”

其实,她这个发问不是我第一次遭遇,就在上个月的某天深夜,有位Linkedin的陌生人加了我的微信,自称来自某个专注Web3的欧元区基金,当即就聊了起来,才发现是个95后的女生,“小时候”特别爱看我主编的那本杂志。她问我你为什么相信Web3”?言外之意,好像Web3天然应该属于他们年轻人。在那一瞬,我其实有点懵。而就在当周另一个饭局上,碰到另一位“长大了”的读者,正负责着一家元宇宙硬科技基建公司的上海分部,正题之外流露对我年龄的类似困惑。是的,这个领域优秀的年轻人很多,年轻到大学时代已经挖矿炒币财富自由,年轻到研究生还没毕业就已经是钱包生态负责人,年轻到还在实习阶段就为营销机构写行业洞察……而他们都还只是我亲身遇见的,在简中Twitter和Discord的世界里,在一个个或无聊或热闹的DAO里,我还遇见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模糊着两种元素,价值使命感与赚钱的欲望并不容易辨别,但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荷尔蒙味道却是赤裸裸的强烈。

区块链将改变数据所有权关系,这是未来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总听那些有过切身体会的互联网前浪大哥们感慨,这个当下跟90年代末的互联网行业极其相似。没有多少人知道新技术到底能干什么,但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义无反顾冲进去干了很多,先锋多数都成了先烈,各种.com网站也就变成了历史遗迹,但也为后来的互联网经济大潮哺育了人才和用户的基础。现在遇见的这些年轻人显然比当时的我优秀很多。我应该是在1994年左右才第一次摸到Macintosh的黑白机器,对于满脑子高考题的我来说算不上什么冲击,以至于都没留下什么印象当时用它做了什么。这时距离乔布斯发布那个伟大的电脑广告已经过去了十年。1996年在大学的计算机机房,用Windows95第一次上网申请了一个Hotmail邮箱(至今还在使用),这时距离伯纳斯·李发布第一页互联网已经过去了五年。后来虽然毕业论文赶时髦答辩的题目是《拥抱朝阳——时尚电子商务》,但现实是自己只把PC当成工具,从来没有思考互联网对整个人类和社会经济的意义是什么。2000年毕业时,去互联网去电商工作吗?这个选择从来没有放在考虑当中,所谓的互联网泡沫离现实生活也显得那么的遥远。

从「老大哥」手中拯救人类,Macintosh 1984广告代表的反抗文化与60年代精神一脉相承。

面对区块链革命,当下的年轻人也会面对类似的选择,同样的泡沫。让我羡慕嫉妒的是他们有条件几乎能同步这个领域最先驱(比如中本聪和V神)的思想和产品。总之,无论这一场革命会呈现怎样的周期,我想我遇见的这些年轻人,或聪明或懵懂,但无疑与千禧交界处投身互联网革命的那一拨人一样,怀抱着某种信仰,这是一种怎样的时代精神(Zeitgeist)呢Zeitgeist,源自德国哲学家的论述, Zeit(意思是“time”)和Geist(意思是“spirit”或“ghost”),一个没有英文替代词的词,指一个时代中人们的思想和感受方式。很多人认为,时代精神的概念有助于理解行业的出现、评估创新的价值,而参与一个行业的时机,会影响成功的可能性。每个时代或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思潮,使其与其他的时代不同,而我们总是自信地探讨以往时代的历史特征,但对当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却茫然无知。当下东西方(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中国与西方)孕育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尽管我们生存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时期,相同的背景旋律基调之上显然奏响的是不同的乐章。

即使不作为一个哲学或历史学者,不是社会研究的专业人士,我也能感受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正来到他们嘴上常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口。这不是一套政治术语,而是真实的进行。经济危机、战争、病毒、环境危机、贫富差距、种族人权、政治撕裂、信任缺失……所有过去誓言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反而看起来变得冲突更加激烈。数十年的“全球化”浪潮,被看作是新型霸权主义的美好说辞,互联网当初“创世先哲”们的地球村美好愿景,从政治正确的角度看也并没有实现,反而等待着一次「大重置」。从虚假信息的扩散到数据和隐私问题,社交媒体平台如何产生用户依赖,以及它们对用户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被监视着,被限制在狭窄的茧房回音室里,被当作有利可图的赏金出售。知识被限制在付费墙之后,或者被淹没在广告中被遗忘。内容创作者正在被平台大规模剥削,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也许最致命的是幻灭:当我们对无所不知的算法感到无力时,我们用冷漠来镇定自己,并越来越依赖于它的预测。用Instagram的例子:最初它创造了我们热爱的一种超级真实、有机的独立摄影师文化。手机摄像头刚刚出现,通过将摄影大众化的技术,把充满激情的人们聚集在了一起。随着应用变得越来越主流,想要利用我们的商人开始扭曲最初目的,通过“人造”的审美标准、影响力、人类的不安全感,将它作为一种牟利手段。


去全球化是很多人讨厌听到的词,但它可能是一个定义新时代的流行语

我们无法超越时代,因为我们身在其中,作为小部分的觉醒者,是不是也像《黑客帝国》里活在锡安一样?无法对抗整个系统,因为它永远都是系统的一部分。回忆一下最初互联网的诞生,可以说部分归功于战后欧美风起云涌的青年反文化运动。互联网的赛博空间恰恰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的新公社,所以能够吸引不同背景和身份的青年人以及科技精英加入进来,虽然今天它从屠龙少年变成了新的恶龙。这样的故事是否会反复上演,我不知道,但是,今天的确仍有这样一代人渴望改革我们的社会,把权力、尊严和责任还给个人。去中心化的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给予人们抵抗消费文化(无处不在操控我们情感的商业广告、恣意的物质主义、虚伪的“塑料”时尚、流水线上空洞的娱乐产品)的工具,以及摧毁大型公司对就业、生活和创造力的寡头控制。这是乌托邦吗?我们从科幻影视中常常看到的未来,大多都是反乌托邦的,但我们需要想象它会是什么样子,这样我们才能朝着更积极的未来发展。有人说数字时尚是新的街头潮流服饰,我想这背后其实反映了Crypto文化精神对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召唤。我希望这些召唤能成为青年文化的主力,而不是狭隘幼稚的民粹主义,或者悲观失智的享乐主义。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曾经说:“乐观精神是创造伟大、美好事物所必需的,是成功的关键。”1960年,约翰·F·肯尼迪在描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将自动化描述为“一场带有工业混乱、失业增加和贫困加深的黑暗威胁的革命。但这更是一场充满希望的革命,给劳动者带来新的繁荣,给国家带来新的富足”。对于区块链革命而言,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乐观和希望。

如何选择?追随自由所要付出的代价VS沉沦当下享受互联网巨头提供的诱惑

去中心化”不仅仅是区块链和Web3的核心思维,也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精神信仰它不是什么新概念,互联网Cyberpunk最初就抱着这样的理想,甚至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在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里。但在当下Web2去往Web3的语境下,又有了全新的意义。在关于Web3我的另一篇文章《DAO,可道,非常道》里,我曾经提到了东方道家哲学在千年之后,再次登上人类思想的舞台而被人关注。中心化结构的西方科学逻辑长期主宰的世界文明仿佛来到了硬分叉的路口,对终极真相的追问探索,是从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的基础,以数学和几何的“绝对”作为工具对自然界进行分析,这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核心。但是,随着认知的进步,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得到答案。比如蜂群和蚁群,以及主要由神经元构成的人类大脑(未来的AI也会吗?)等等,这些系统的基本单元之间的交流方式都是点对点去中心化的,但是当其以巨大的数字组成一个充分复杂的系统,那么整个系统便可能展示出单个个体所不具备的智能,这种“涌现现象”会不会发生在Web3的世界呢?最终一切的结构都会失去秩序,去中心化的混沌才是绝对的,而中心化的秩序是相对的。“熵增定律”导致产生的那些原以为该避免的随机无序现象的负能量,才是创造和构建新秩序的正能量和基础。这恰恰正是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V神在5月合著的这篇论文《去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中开篇即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回到文章开始处的提问:“你为什么相信Web3?”我后来和一位比我还年长的从业者闲聊过,我们都留意到投身Web3的人有两极化的现象,年轻人之外也有不少老炮。我想互联网OG尤其是跨行业的OG大迁徙,才是行业成熟与进步的预兆。最后这位崇尚嬉皮士大同世界的前辈笑谈道:”人迟暮,只能在虚拟世界里抓住青春热情的尾巴。”这可以算一个答案,但不是全部。身边有太多同辈人在这凶险的经济环境下早早有了退休的心态,他们在Web2或功成名就或中年失意,但都丢失了好奇和学习,于是便徒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东坡《赤壁赋》),却感受不到当时从天之骄子落入人生谷底的中年苏老师那“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超然。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看到在当下的时代精神引领下Web3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还有对未来留给孩子们更美好世界的理想主义。如果只有少年方可屠龙,那我再送上苏老师诗词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以下广告】简而言之我们是一家FashTech Agency,创新互动数字营销机构

欢迎私信我订阅Marketer‘sDigest,干货满满的洞察分享

IssueOne

Issue Two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元宇宙Y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元宇宙YIT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