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净值仅是开始,29万亿银行理财步入联考季
监管祭出的转型之剑与股债双颤的市场震荡相叠加,令出生不久的银行理财公司们,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刚完成产品净值化转型,就经历了巨大的考验。牵动百万亿资金的资管新规在2022年正式开始实施,8月1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投资者数量达9145.40万个,上半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95.09%;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企业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不过,理财行业在2022年上半年也遇到了“压力测试”:尤其是在一季度,受外部市场冲击,一度超过2000只理财产品跌破净值,为资管新规发布以来最大幅度的波动,这对于理财公司和投资者均是巨大的考验。“净值的回撤,特别是‘破净’产品比例的快速上升,一度造成了理财市场规模的下降、导致了投资者的质疑。我们的压力非常大。”有市场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另有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其实市场对净值型理财产品有一定的容忍度。但大部分投资者受传统刚兑思维的影响,无法接受大面积的亏损。当时,一些投资者开始赎回产品,转向储蓄,理财公司想尽一切办法稳定投资者信心。不过,2022年二季度开始,“破净”率开始减少。“大多数‘破净’产品已经上岸,少数仍‘破净’的产品中一部分是封闭性产品,对投资者的冲击更多体现在心理上。”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但同时,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冲击不仅如此。由于历史原因,相较公募基金等资管同业,银行理财资金主要配置于现金与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投资等多资产投资能力缺乏。这一方面导致投资组合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在低利率振荡的时期,理财子公司面临“资产荒”的配置难题。另一方面,在债市单边下行时,理财子公司也缺乏跨市场的风险对冲能力,难以把握股市、商品、黄金等大类资产轮动的行情。“反映在理财产品端,固收增强类产品的实际收益并不强,而偏股混合类、权益类具有较高收益弹性的产品也较为缺乏,难以满足更广泛客群的理财需要。”8月20日,农银理财董事长马曙光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的“2022年夏季峰会——金融助力稳增长与财富管理高质量发展”上表示。如何破题“资产荒”、提升理财产品的竞争力?多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应鼓励配置标准化债权资产和权益类资产占比。“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银行理财子在权益类投资方面经验不足、处于劣势,需要持续完善投研支持体系,加强宏观策略研究和提升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有市场资深人士表示。当下,国际市场上也出现一些机会。“为了应对通胀,美联储改变了此前宽松货币的政策,转向加息之路。投资美国国债将是机会。”另有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多位行业人士还称,2022年作为资管新规全面落地的第一年,银行理财子真正的挑战刚开始,还将面临资产出险、风险共治等问题。作为资管新规落地的第四年、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2022年上半年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均已达到较高水平。《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95.09%,较年初增加2.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16.06个百分点。进一步来看,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公司产品(全部为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91.21%。其中,理财公司自主发行产品占比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6底达62.94%,较去年同期增加8.02个百分点。资管新规要求理财子公司清洁起步、净值化转型,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系数不小。“2021年6月之前,行业净值化转型较为缓慢,但在2021下半年转型开始提速,至2021年9月末,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转型增加了将近10个百分点。目前,几乎所有理财子公司的产品都实现了净值化转型。仅有极少数所涉存量规模较大的公司,正按照‘一行一策’的方式压降不合规的老产品。”有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已经走过三年历程,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净值型的产品替代预期收益型老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下称“三单”)替代了资金池;市值法替代了成本法估值等。工银理财董事长王海璐在8月20日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的论坛上表示,资管新规的目标是通过“三单”管理和底层资产的市值法估值打破刚兑,实现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匹配,真正做到公平对待投资人,进而推动全社会无风险利率的下降,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不过,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后,不少客户对于净值波动并不适应。“必须处理好客户绝对收益的风险偏好和净值化转型之间的关系,开展投资者教育和陪伴的工作,帮助客户更好地适应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认识金融资产价值波动的客观性,培养多元化的风险偏好。”王海璐称。转型后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如何发展?马曙光表示,重点需要从三方面加强:加强队伍和文化建设。资产管理是高度市场化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这不仅需要人才的专业性,更要求人才可靠性。银行理财既要以市场考核机制激励人,也要文化建设引导人,确保员工将客户利益和合规经营放在首位。在加强风控体系建设上,马曙光称,银行理财要按照嵌入式、全流程的原则,强化不同岗位职能的风险隔离。加强对投资组合的业绩归因与理财产品的运作后评价,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另外,科技系统对理财业务的支持和快速响应至关重要,银行理财要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通过自建+外购的两条腿走路,以准确、可靠、智能的科技系统保障业务的安全、连续运行。2019年净值化转型之前,银行理财虽然存在资金池运作、刚性兑付等问题,但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锚定住好资产、控制好负债端的成本,整体压力不大。“那是一段幸福的时光。此后,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虽在系统建设、流程再造、制度建设、人才的培训等方面艰难探索,但当时资本市场较为景气,这为理财产品的稳定和好收益奠定了非常好的外部条件。”交银理财总裁金旗表示。但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给宏观经济预期造成了巨大冲击,金融市场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下行压力,股债双双走弱给刚完成净值化转型的银行理财市场带来了巨大挑战。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净值下滑和“破净”潮。“2022年一季度理财产品净值的回撤,特别是‘破净’产品比例的快速上升,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金旗称。根据万得(WIND)数据统计,2022年3月,在有数据披露的28000只银行理财中,累计单位净值低于1(即破净)的产品多达2150只,占比超过7%。“破净”潮下,为提振投资者信心,包括光大理财在内的多家理财子公司先后开启了“自购”模式。“投资者投诉也在增加,但更多的投资者是用脚投票。3月整个市场规模是下降的,受舆论的影响,我们的压力特别大。”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2022年二季度后,随着稳经济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叠加流动性整体宽松等因素,金融市场展开反弹,产品净值也大量修复。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仅有704款银行理财产品的累计净值小于1,占比约3.4%,已降至相对合理区间。若从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来看,目前仍处于破净状态的产品数量仅有约500只,逾2000只破净产品已成功上岸。从破净程度来看:大部分破净产品的累计净值在0.98以上,只有少部分产品的累计净值小于0.95。“外资回流并带动A股持续反弹,权益市场自低位反弹接近20%,这对权益类理财产品和‘固收+’、FOF理财产品净值有一定修复。从债券市场来看,受本轮疫情影响,二季度市场流动性宽松,尤其是信贷投放压力较大及企业信用债净融资减少,信用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因此二季度理财产品净值整体回升明显。”普益标准首席经济学家王鹏表示。虽然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有所回升,但对行业影响却更为深远。其中表现之一是,2022年三季度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及银行发布公告宣布调整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中银理财于8月3日称,对“中银理财-稳富(季增益)007”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由2.70%-4.00%(年化)调整至2.50%-3.80%(年化)。而这已经是该产品第二次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前一次下调幅度为30BP。与此同时,亦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宣布提前终止部分产品的运作。例如,7月22日,信银理财发布了“智慧象固收增强FOF一年定开11号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理财产品管理人有权按照本理财产品资金运作的实际情况,主动终止本理财产品。”上述公告称。一家理财子公司总裁告诉《财经》记者,虽然理财公司都会追求实现此前设计的业绩基准。但因当前整个市场收益率下行,这迫使理财公司对业绩基准做出调整。“调降业绩基准以及提前终止运作,本质上都是客户的高预期和理财产品的实际运作业绩出现较大差距后,理财公司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一般来说,能够以调降业绩比较基准解决的,首选调降。”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对《财经》记者表示。另一位银行理财资深从业人士对《财经》记者称,以往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养成了绝对回报的理念。受当前市场利率下行,股市表现等影响,实现原来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较为困难,主动下调可以帮助客户形成底线思维。“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效仿公募基金与市场上某些指数挂钩,这种方式会更加科学。”上述从业人士建议。“破净”潮仅仅是挑战的开始,多位行业人士还认为,理财子公司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例如监管趋严、风险跨机构传染、非标资产出险、客户投诉等。金旗表示,首先,敬畏监管。近年监管部门特别关注银行理财业务,要求严格起步,并在了经营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系统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这为市场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银行理财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特别是投研能力的建设。现在很多机构在风险预算模型上积累还不够丰富,IT基础设施支撑上还有很大短板,基础能力的建设任重道远。若把上述方面做好,才能控制回撤,稳定收益。”金旗称。在市场的波动下,风险跨越机构传染在时空上是很难避免的。另有人士认为,风险隔离的理念正面临考验,风险联防共治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母子风险联防与风险控制是当前紧迫的课题。“单一机构可能侥幸逃避个别风险,但无法化解整体和系统风险。因此,如何与其他机构一起联防共治风险,需要有制度安排和机制保障。”上述人士称。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高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1.3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新高。而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同比少增284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少增145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少增2357亿元。M2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是货币环境宽松、财政投放加速,而另一方面,实体的扩张意愿减弱。有分析人士称,7月“M2-社融”剪刀差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反映短期内“资产荒”问题。对于银行理财,有市场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适宜理财产品配置的资产增速不及理财资金规模的增速,理财配置欠配的问题已经出现。“资产荒”下,如何破解上述难题?“应当鼓励配置标准化债权资产和权益类资产。”一家理财子公司总裁称,从资产供给的角度来看,若不增加企业债的发行,银行理财子的“资产荒”很难改变。另外,要做大权益类配置,增加股票的占比。王海璐持有类似的观点。她表示,要提升底层资产的优质资产的挖掘能力和投资组合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平衡好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优质资产的挖掘层面,要进一步发挥银行理财在信用研究领域的资源禀赋,并且和母行长期积累的信贷专业能力协同,同时加大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以及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将具有基础。银行理财子在具体标的的选择上要结合全市场的情况,选择性价比比较高的投资标的,比如说更符合理财资金特点的红利低波类的标的,但也要严防低估值的陷阱,做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王海璐进一步表示。在策略上,马曙光称,行业研究要做深做细,研判行业景气度与当前位置;与合作机构的研究要加强分级投资库的跟踪维护。夯实固定收益投资基本盘,深化信用研究,拓展交易品种,守住投资组合的收益底线。发挥权益投资的收益倍增作用,严格投资纪律,明确不同产品配置权益类资产的风格偏好、标的选择、仓位控制的要求,提高产品收益弹性。在另一名资深资管业人士看来,在当前环境下,寻找安全性高收益的资产,实际上是在比拼资管机构的能力。“树立长期投资观更容易寻找到优质资产。但目前十年期国债处于较低水平,大家都盯着做一些期限比较短的投资,希望利率涨上去后再做布局,正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他表示。另一方面,上述资管业人士表示,应提高大类资产配置、构建高收益资产的能力,“要研发多资产、多策略的产品。同时关注一些高分红的资产等,尽管这些资产的收益在一两年内不太可能大幅增长,但性价比优于过剩的资产。”当下美联储加息周期还未结束,部分人士认为,投资美国国债将是机会。“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收益不错,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配置上述资产的性价比较高。一些中国机构已经开发出了针对上述市场的部分衍生产品。”上述人士还称。对于当前市场的“资产荒”,周毅钦则认为,目前,理财行业所谓的“资产荒”,更多是一种在房地产等行业信用收缩下,对于未来市场预期偏悲观背景下所出现的资产选择困难,市场并不是没有资产,而是没有合适收益、风险组合的资产。周毅钦进一步称,对于非刚兑的理财产品,本身是可以将当下资产表现的预判情绪合理传导至客户层面,而不是淤积在资管机构层面。理财配置“资产荒”的问题其实和调降业绩基准、提前终止运作一样,均反映了当前银行理财行业层面,银行机构、理财公司对客户的信义义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处于一种偏扭曲的状态,需要通过长期的投资者教育加以正确引导。
文章转发自零壹财经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