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建勋
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城市习以为常的蜂窝网络,一旦到了深山里、大海上,信号失效后,手机形同废铁。
如今这种相当小众的用户需求,手机厂商们也趋之若鹜。
9月6日,抢在iPhone 14发布的前两天,华为时隔两年更新的Mate 50,展示了这样一种能力——用户在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的条件下,比如身处荒漠无人区、出海遇险、地震救援,依旧可以实现紧急通信服务,与外界保持联系,并且生成多条轨迹地图。
余承东口中这项“捅破天”的卫星通信功能,基于北斗卫星实现。实际上,卫星通信和蜂窝网络通信的差别很大,蜂窝网络下,手机通过地面铺设的基站,链接电信网络;而卫星通信则是由卫星收发信号,与手机进行连接。
尽管在发布之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质疑华为这一功能为“噱头”的声音——这完全能理解,北斗卫星通信不是一项全新的技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广泛应用在军事领域上。此外,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并不罕见,比如渔业、农业、森林抢险领域等,“国内所有大的农药喷洒机都有这项功能”,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但卫星通信用在大众智能手机上确实是第一次。不仅华为对此感兴趣,苹果也瞄准了枪口。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此前就表示,苹果早在iPhone13期间就完成了卫星通信在硬件上的开发,而9月8日发布的iPhone 14,卫星通信服务比华为提供的更丰富,不仅有卫星通信紧急短信,还可以收到救援机构的信息回复。
在更早的时候,马斯克旗下的卫星公司星链、吉利旗下的手机公司星纪时代也将其作为一项主要的卖点进行研究。但路线与华为此次介入北斗卫星并不相同。
手机厂商们近期的高调入局、密集发声,直接引爆了二级市场的热情,上周五,华丽创通、欧比特等相关领域公司集体暴涨。国外也一样,卫星通信公司全球星Globalstar的股价在过去半年直接飙升七成。
卫星通信虽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随着大手机厂商的入局、以及背后产业链的逐渐成熟,在手机上重新找到了崭新的应用空间,改善少数用户在极端情况下的使用体验。
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看,一旦这项“紧急求助”功能若某天不幸被应验,将会是终身难忘的一幕。但对于硬件厂商来说,他们追求的,其实远远不止改善用户体验这么简单。
把一项老技术装上新手机,难度不小
按功能分,卫星包括导航、通讯和遥感三类。其中,北斗卫星是国内自主研制的,继俄罗斯DE glonass、美国的GPS之后的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是融合了导航和通讯两项功能的卫星。
其实,目前国内几乎所有手机都能支持北斗定位,应用北斗卫星的导航功能,但是要实现卫星通信功能,整体的难度不小,不仅要有硬性的技术突破,也要有软性的准入门槛。
一名行业人士表示,在硬件方面,北斗上行天线设计相比传统GPS有很大的变化,射频、滤波器都需要做新的调试。此外,还需要加入单独的芯片。
产业链上的各方,技术门槛还在突破化解当中。比如,联发科此前就展示过,5G芯片在手机硬件上的卫星通讯功能,试图把功能整合进整体Soc(系统级芯片)当中。
此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也联合过中国移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及一些国产手机厂商,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完成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
一名通讯行业人士告诉36氪,手机和卫星之间并不是直接连接的,需要一些中间设备,比如卫星接收天线锅盖转化成WiFi之后才能与手机连接,而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起到的作用就是,“代替中间这一天线锅盖”。随着在卫星通信进入手机这一大众化终端,将会带动产业链对于卫星通信一体化芯片的研发,带动北斗产业链的发展。
不管如何,随着华为和苹果的加入,手机卫星通信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产业链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文章转发自腾讯科技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元宇宙Y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元宇宙YITB.COM